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一)发展加速驶入“快车道”
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持续攀升,各省市积极建设产业集群。据统计,2019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同比增长了102.7%和109.7%,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多个省市都在积极部署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旨在打造集汽车整车研发、制造、零部件生产、应用软件等产业链一体化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各区域发展各有侧重点。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视智能化、网联化发展,通过提高地方财政补贴和企业资金支持促进产业提升研发速度。上海市通过开放的招商环境吸引大批新兴企业,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引进知名外资车企在上海建设研发中心及整车项目。广东省凭借先进的电子产业基础,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覆盖整车生产和电池、电机、电线、轮胎、底盘、中控锁、传感器、照明系统、制冷设备等零部件的产业集群。
(二)新能源汽车步入“2.0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汽车电子以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相融合已经成为主要潮流。由于智能网联技术对提升交通安全、效率、节能减排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及各大车企均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网联化及智能化。一方面,政府颁布多项政策推进车辆智能网联化发展。2018年1月5日由国家发改委组织起草《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实现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50%的目标。在2018年12月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中,鼓励发展智能节能汽车,将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和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研发领域,鼓励新能源车企智能化创新。另一方面,我国主要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厂商、零部件及跨界企业均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如上汽集团先后与德国芯片厂商英飞凌、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麦格纳合作,并与阿里共同研发斑马系统,将新能源汽车搭载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
(三)事故多发引发安全“焦虑”
图1 2017-2018年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原因
新能源汽车事故频发将安全议题提升到首位。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发生逾40其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2019
年4月,特斯拉Model S电动汽车和蔚来ES8电动汽车相继发生自燃事故,荣威和比亚迪电动汽车也于当月发生燃烧事故。据调查结果显示,2017-2018年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中,充电引发自燃达到38%的比例,这与汽车电池密切相关,如电池材料不过关、电池长时间在液体中浸泡、动力电池系统拼装布局缺陷、电池组件安全性不足、使用中过充过放均对新能源汽车构成潜在安全威胁。由于新能源车企大力追求加大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以期获得政策补贴,而对电池安全问题有所懈怠,将电芯稳定和质量安全有所忽视。
二、新能源汽车安全保障现状
(一)政策及标准加强安全保障要求
新能源汽车政策频繁出台,在标准细则及财政补贴措施方面均对安全要素极度重视。一方面在政策法规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加以强调。2019年工信部以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为契机,建立新能源汽车推荐性国家标准和强制性标准相协调的框架体系,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子体系的标准。为推进电动汽车安全,工信部将完成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标准的技术审查,并对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充电连接安全等标准进行意见征求。同时开展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即《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的宣贯实施。另一方面,2019年3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19年补贴标准在2018年基础上退坡50%,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从补贴推动转向市场选择,促进车企注重产品安全性能研发,有助于产业实现优胜劣汰,高质发展。
(二)安全测试标准仍需与国际接轨
我国于2018年发布《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新版的碰撞试验标准增加了针对纯电动汽车的碰撞项目要求,新规出台明确的新能源汽车碰撞细则,测试项包括电能安全、电压安全、触电保护性能、物理防护、电解液泄漏、电力系统负载端绝缘电阻、高压自动断开装置以及REESS安全评价,测试后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为车辆提供电气安全标识并评定星级。但与美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导的IIHS碰撞测试相比依然存在可改进之处。一是美国严格的事后监管制度促使车企主动进行测试。在美国新能源车辆可以不经过IIHS碰撞测试上市销售,但一旦发生事故需要承担巨额赔偿,促使车企在生产车辆时均会按照IIHS标准设定安全性能目标。二是国内部分实验室缺乏车辆带点碰撞的硬件条件。新能源车辆带电碰撞有导致电池包起火爆炸的潜在风险,对实验场地和设备均有较高要求,目前国内只有极少从事安全性能研发的公司建设了针对新能源车辆的测试场。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新能源车辆标准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标准约128项,包括电池产品规格尺寸、回收利用、编码规则等标准,但被纳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信部令第39号)强制要求的标准仅39项,被纳入3C认证(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标准也为30多项。我国需要将更多与新能源汽车安全相关的标准纳入强制标准,加强对整车、零部件和充电基础设施企业的指导。另外,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建设,强制车企接入平台提供数据,提升地方平台监控水平,保障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问题。
(二)严格规范新能源车辆测试验证
测试评价是促进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整车、系统、零件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测试,对前期对标解析与后期验证优化均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新能源车辆的测试深度和广度仍存有缺陷,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做测试评价无法完全满足开发需求,应同时对物理量进行测试,包括传感器、排放及功率分析等,真实还原动力传动系统耦合。另一方面,2018年版C-NCAP碰撞试验标准新增了对新能源车辆的安全测试,但与国际相比,测试项目与实验室硬件水平仍有待提升。我国应在测试标准持续与欧盟新车碰撞标准(E-NCAP)靠拢,同时对建设新能源汽车检测试验场地的企业予以相应税收减免补贴。
(三)加强行业事后监管执行力度
部分企业仍在盲目追求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提升,对产品安全性重视不足,因此导致产业存在安全隐患。相关主管部门一方面应当加强事中及事后的监管,对企业进行责任追究,对在研发设计、质量控制环节存在产品安全缺陷的企业进行严惩,大幅提高企业的违规成本。另一方面针对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建立事故处理机制,由主管部门召集评测机构及涉事企业,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控平台对调查结果予以公示,同时对责任单位给予相应处罚,对事故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整改或重点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