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1省份经济半年报:中西部地区亮眼 头部大省显底气
见习记者 贺觉渊
截至7月28日,全国31省市区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广东、江苏、山东等头部省份依然位居GDP总量前列。从GDP增速看,16个省市区上半年GDP增速为正,9个省市区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专家认为,回顾上半年,在多个利好因素促进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色,经济发展头部省份则在疫情冲击下展现底蕴,但以第三产业聚集的地区则依然面临经济恢复的挑战。展望下半年,中国地方经济发展将延续复苏态势,中西部地区持续加快恢复,东部地区发展有望回归正轨,地方集聚经济或进一步得到发展。
中西部地区表现抢眼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发现,截至7月28日,上半年GDP增速为正的省市区有16个,按GDP增速大小分别为西藏、新疆、甘肃、贵州、宁夏、湖南等。
“GDP增速为正的省份绝大多数是中西部地区的,尤其是西部地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向记者表示,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复工复产更早,尤其是工业部门和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恢复较快。其中,西藏和新疆受疫情的直接影响很小,经济增长基本维持了正常水平。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记者,多数中西部地区GDP增速实现正增长,一方面与中西部地区投资补短板空间大、国家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有关。例如,上半年新疆、西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8.6%和18.5%,疫情冲击下仍实现两位数增长,是其经济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另一方面,3月份以来海外疫情持续蔓延恶化,外贸依存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受到的冲击较小。
此外,集聚经济也在疫情冲击下展现成效。陶金表示,长三角地区中,江苏、安徽和浙江的经济增速均已转正,这三个地区凭借前期一体化发展基础,复工复产效率也较高,同时也发挥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在工业制造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发力,缓解了社交隔离措施对其服务业的冲击。
头部省份展现底蕴
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依然位居地方GDP前六。而去年同期GDP总量排名第七,今年却身处疫情爆发中心的湖北省则被福建、湖南、安徽超越。
“这些头部省份GDP规模大、基础厚,今年增速降低点也不影响排名。”伍超明告诉记者,从中长期看,这些省份GDP长期靠前,除了有资本、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外,还有人口因素的强支撑。如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五省常住人口数量,长期位列全国前五位,是上述各省GDP持续领跑全国的重要动力源(5.100, -0.06, -1.16%)。而浙江省常住人口虽然排名全国第十位,但GDP长期排名全国前五,一方面源于其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如浙江省第三产业GDP增速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浙江私营经济活跃,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较高,截至目前,A股近4000家上市企业中,注册地在浙江的有475家,排名全国各省份第二位。
今年以来,为抗击疫情,湖北省为全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长期的疫情封锁使其一季度GDP同比大幅下降39.2%,降幅大幅高于同期福建、湖南、安徽30个百分点以上,对其上半年GDP规模形成明显拖累。
欣慰的是,据湖北省统计局总结,湖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二季度强力反弹,经济指标降幅持续收窄,部分指标月度开始转正,经济运行总体复苏态势持续向好,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截至6月底,全省“四上”企业复工率达98.8%,中小企业复工率达86.9%,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新开工项目1598个,环比增加826个。
北上广经济面临挑战
上半年,31省市区中有9个地区GDP增速低于-1.6%的全国GDP增速水平,分别是湖北、黑龙江、辽宁、天津、内蒙古、北京、上海、海南、广东。其中,备受关注的北京、上海以及广东省,上半年GDP增速却分别仅有-3.2%、-2.6%、-2.5%。
陶金表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集聚了大量第三产业,而他们遭受的疫情冲击也相较于第二产业更深远。相应地,由于第三产业集聚,大城市的经济更依赖于消费,而疫情之后的消费复苏不像工业部门那样能够直接得益于各类逆周期政策,缺乏政策抓手,因而速度较慢。由于以上两个因素,上半年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这三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和恢复面临暂时的挑战。
“疫情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返工难度,而北上广的劳动力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伍超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另外,北上广是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心,疫情防控更为严格,人员聚集型行业影响较大。如上半年北京、上海、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降低16.3%、11.2%、14%,对GDP拖累较大。
此外,谈到辽宁、天津等省市区维持较低GDP增幅的原因,伍超明认为,这些地区主要受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影响,传统主导产业优势逐渐减弱,且其新兴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下半年或更重视集聚经济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总体控制,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扎实推进,各项扶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预计下半年中国地方经济发展仍将延续复苏态势,逐渐回归常态化的增长。下半年,国内经济修复结构性特征依旧明显,即呈现出基建引领、房地产相随、结构优化、投资拉动经济复苏的格局,此外在财政货币政策合力支持下,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有望缓慢回升。
在伍超明看来,中西部省份既有劳动力红利优势,又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支撑,在西部大开发、基建加快补短板等政策助力下,经济有望持续加快恢复。东部地区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和优质企业基础,在摆脱疫情冲击和国家加大对私营、外贸企业政策扶持力度下,强者恒强效应凸显,经济或将加快回归正轨。
“疫情带来的经济增速地区间的分化,很可能因为集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得以延续,甚至进一步加剧。”陶金预测,都市圈建设将被进一步强调。这既符合中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顺应了全球主流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律,即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吸引能力,充分发挥重点区域要素集聚、规模经济以及知识溢出等效应,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又创造了更大市场,更多资源也可能会向这些地区集中。
【财富中国网-www.caifcn.com】 免责声明: 本网站资讯内容,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企业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