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 | “三星们”并未败走中国)
十一期间,韩国巨头三星电子宣布关闭在中国最后一家智能手机工厂。尽管三星在华闭厂近两年来并不鲜见,但最后一家工厂宣告结业,依然被认为是这家昔日巨头遭遇的中国“滑铁卢”。
另一个三星没落的证据是其财报数据。10月8日,三星电子公布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预计当季营收为62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7.7万亿韩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超过56%。这被认为是中国市场的萎缩所致。
但是,考量企业盈利水平还有一重维度,就是利润与营收之比的利润率。按其三季度财报数据,净利虽然同比大跌,但利润率依然保持在12.4%。相比之下,2018年,华为利润率为8.2%,小米为4.9%,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利润率为7.7%。
我们再回到所谓的三星败走中国论,会发现这依然看到了表象。中国劳动力成本日益增长是不争的现实,这对于需要低廉劳动力成本来维系量化生产的制造业巨头来说,用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区域作为新选择在情理之中。以此前曾引发热议的三星天津工厂关闭为例,可以看到,尽管劳力密集型的工厂确实已经关门,但并不意味着三星离开了中国制造,相反,三星选择在天津大力加码了高新产业领域的投资。
来自韩国的三星,不是第一个被戴上“败走中国”帽子的制造业巨头。今年的3月,有消息指出索尼在北京的手机工厂将转移到泰国。LG、尼康、奥利巴斯、松下等一批日韩制造企业近年来在外界来看,在华表现都不佳,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褪去了八九十年代的明星光环,相比中国本土近30年诞生的那些新公司,这些品牌的形象呈现出廉颇老矣的颓势;而美的收购东芝冰箱洗衣机业务、富士康收购夏普,中国企业接盘这些老牌日韩企业,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其集体败走中国的想象。
从C端业务来说,无论是作为韩资代表的三星还是日资代表的索尼,这两年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由于来自华为和小米等本土品牌的竞争,三星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从2013年的15%降至不足1%。
可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现实是,这些看起来从一线业务退出的老牌巨头们,其实并未如同我们想象的那样真进入了下行生命周期。相反,在更高精尖、更前沿的领域,这些公司依然掌握着核心技术。
还是以三星为例,尽管净利出现大幅下滑,但这并未影响其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按照欧盟此前公布的《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研发投资排名第一的是三星,第二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已经是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第一位的华为,仅仅排名第五。
如果说利润率意味着一家公司的现在,研发则投入意味着一家公司的未来。以史为鉴,十几年前,以波导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品牌同样是用价格战打败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结果却因为核心技术缺失而倒闭。相比之下,今天我们的本土品牌尽管在市场占有率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依然并未掌握技术的核心话语权。
从这一点来看,三星乃至那些看起来很惨的日韩老牌巨头们,其生存真相或许并不是我们所想象那样。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悲观地说,当我们还在得意地讥嘲那些老牌巨头公司陷入大败局之时,它们已经走向了大众无法预判的新无人区探索之中。理解这一点,或许比盲目断言“三星们”正在败走中国更有价值。
【财富中国网-www.caifcn.com】 免责声明: 本网站资讯内容,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企业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